村莊故事盤點


事蹟、故事
撰寫負責人
內容摘責
竹筏遺址 竹筏遺址
1.竹筏渡船頭(筏仔路頭)設置時期考據?
2.竹筏樣式及行駛控制方式?
3.每年有一次祭拜河神、孤魂野鬼,祈求平安?
4."過溝"(甲圍鹽田)之耕種情況?
5.竹筏過河的事故?
6.乘坐竹筏過溪的經驗故事





1,日據時代到民國64年,
2.早期是竹子製竹筏,後期改用塑膠筏;
行駛控制方式因為典寶溪同安段位於下游,溪流水深無法以撐竿推動控制,故採用兩端各別與岸邊以拉繩拉動控制。

3.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誕辰。

4."過溝"農作物以雜糧為主,例如花生。
5.1民國64年大雨許朝諒先生為了維護竹筏因公犧牲、
5.2林泰雄嬸溺水獲救事故)


牛路溝溪流
牛路溝溪流:
1.牛路溝溪流存在的年代
2.牛路溝溪流的功能?
3.豐富的溪流生態環境
4.村童戲水處








1.從過去一直到民國70年代初期鋪設民生巷為止

2.牛路溝溪流應用於農田灌溉、社區排水系統

3.牛路溝溪流生態豐富,主要有青蛙、蜻蜓、蛇、昆蟲...等

蔗糖產業故事
蔗糖產業故事:
1.台糖鐵支路、蔗埕、台糖火車橋
2.()甘蔗的牛車隊
3.削甘蔗葉的農家婦女
4.古早同安張家祖先、淵官李家祖先經營糖廍製糖歷史事蹟
5.淵官振淵宮旁碾蔗石車的古蹟文物故事
6.淵官振淵宮"李府庄屆"碾蔗石車的古蹟文物故事



 





蔗車(榨蔗石車,亦稱石車),傳統糖廍用以壓榨甘蔗的設備。






典寶溪故事
典寶溪故事:
1.古時兩岸竹叢景觀
2.典寶溪生態(河邊抓魚蝦)
3. 典寶溪整治歷史、典寶溪防汛道路
4.典寶溪現況與社區的關係












農田產業道路
農田產業道路
1.農田產業道路的變遷
2.農田產業道路四季景觀變化
3.產業道路於騎腳踏車、散步、早晚運動等休閒運動的使用情況













1.1典寶溪防汛道路於典寶溪整治時完成(國80年代)、
1.2民生巷產業道路於國70年代初期鋪設民生巷
產業、行業的轉變
農村產業、村民工作行業的轉變:
1.同安產業的變遷
2.同安產業與村民職業的變遷
3.同安插秧隊
3.農村產業的困境與展.






飲食民俗 、信仰
飲食、民俗 、信仰:
同安宮初九拜天公
農曆624日關聖帝君誕辰安置五營旗
端午節包粽子、
端午節家門插避邪榕樹枝及艾草
冬至吃湯圓
同安宮初九拜天公
阿祖的疔仔膏
三餐吃番薯的年代




農耕文化變遷
農耕文化變遷
1.黃牛耕耘的年代
2.鐵牛時代的來臨
3.種稻、割稻機具的變遷












同安里境內舊地名

1."公田"、過去蔣氏公田的制度典故
2."四熱"
3.下尾(舍尾)
4.溝墘
5.過溝
6.後邊山
7.ㄊ一ㄝˊ   ㄚ  頂




































二、古蹟文物

http://tonganfarmer.blogspot.com/p/blog-page_1.html

=======================================================

(1)李府庄界出土
李府庄界石碑,原放於大舍後山中,現存放於振淵宮右側。此碑設立於康熙廿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上勒李府庄界,。此一石頭的由來,是大舍甲西邊,淵官庄的李淵舉人文氣勢力最盛,土地耕種面積達彌陀鄉漯底山一帶。梓官蔡姓人家常與李姓人家的土地界線發生糾紛,因此立下此一石頭為界,平息了土地糾紛的問題。

(2)安厝村 李淵舉人皇賜旗竿台
現在存放至於振淵宮前,由李氏族人李文記先生收藏,皇帝所賜旗竿台,備極榮耀。  
(3)輾蔗
李府庄界石碑設立的年代推算--西元一六八三年,此石車也應設於此時。這是鄭成功度台開拓以來,先民以此石車,輾壓甘蔗,由牛拉著,甘蔗汁就由石車空隙流出,極具歷史價值。  



維基百科[臺灣糖業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B3%96%E6%A5%AD%E5%8F%B2
臺灣糖業史是指製糖業在臺灣的發展沿革,大約始自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從那時人們便種植甘蔗為原料來生產蔗糖,以作為臺灣主要出口商品。其產量最高紀錄為1939年的141萬8731公噸;此後,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產能衰退,製糖工廠也多在戰爭中受嚴重破壞。戰後,台灣糖業公司成立並修復製糖設備,將其整併為36間糖廠,糖產量一度在1977年回升到106萬9547公噸。1960年代,食用糖品出口比重降低;最後,臺灣從昔日的出口地區轉變為進口地區。2010年代,台糖公司只剩下虎尾、南靖(已於2009年停止製糖業務)、善化三間蔗糖廠以及小港煉糖廠仍在運轉。

糖廠風情話>五分車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9500200/htm/school0302.htm
  「五分車」為何稱作「五分車」呢?因為它的軌距只有 762 mm 寬,約是國際正常的軌距1435mm寬的一半,所以稱這些在糖廠裡的火車叫做「五分車」了。而一般看到的台鐵 1067 mm 軌距的火車也不同,台鐵火車也可稱作「七分車」,因它的軌距約是國際正常軌距的十分之七左右。
從荷據時代起,蔗糖就是台灣重要的輸出品,直至日本統治時期,串聯起西部的鐵道縱貫線,重點發展的糖業,也興築起一段段的軌道來。光復後,台糖接收日本在台的所有糖業株式會社,糖業還維持一陣的好榮景,鐵道長度在全勝時期可是勝過台鐵呢。台糖小火車,不管是「五分車」、「黑台」、「守車」......車身雖小,卻多了點土味與親和力,就像台灣鄉下土地的味道。
當日的舊鐵道大多已不復存,而部分改為馬路,如中興路和東谷路,細長的道路依稀有鐵道的模樣,小火車當然也無跡可尋了。如要緬懷當日一列列長長的甘蔗車,那濃郁卻不烏黑的炊煙,刺耳卻溫馨的長笛聲,也只能去溪湖糖廠坐一坐由運載甘蔗的五分車所改裝而成的彩繪小火車了。在搖晃聲中,時光似乎盪回當日,多了幾許懷舊和哀愁,卻少了當年偷乘五分車和偷「拔」甘蔗的緊張和興奮。
  隨著糖業王國的沒落,「五分車」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對於台灣糖業的印象大概僅存的是台糖的冰棒。舔舐著冰棒,「五分車」正從我們的記憶裡緩緩駛過。

古代的製糖技術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3970023/tsc2-5.htm
傳統製糖多屬手工生產,主要部分為壓榨和間煮兩部份。先將新鮮甘蔗汁放在一個石頭做的壓榨器裡擠壓成汁,然後把甘蔗放在大鍋裡直接用火煮,並在鍋裡加一些石灰,邊攪邊熬,直到甘蔗汁變成黏黏的狀態後,倒進冷水裡,馬上攪拌,完成的即是粗砂糖,有比較深的顏色。若要製作白砂糖需要的手續比粗砂糖多一些些,在煎熬之後,以漏缽分蜜並用黃泥漿淋去雜質,得到的結晶體就是白砂糖。若是所得的結晶體較大,就是冰糖。由於手工業製糖,費人力、產量不多,並不符合時代需要,所以當機器製糖出現後,就逐漸被淘汰。


同安宮

據老一輩的人說本庄林、許兩姓,從福建同安來到安厝定居,亦供請舍人 公神同來,其後安厝其他姓如張、蔣等姓亦 共奉舍人公。舍人公於是為安厝的信仰中心 ,爾後舍人公請關帝君前來主持,目前主祀 神像是關帝君,配祀神像是太子爺、舍人公、天上聖母、福德正神。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五月十三日是祭典日期,屆時演戲同慶,盛況一時。
  同安宮於民國五年創建 , 民國55年重建一次民國79年重建至今。
           

  2004年【關聖帝君聖誕千秋】農曆六月廿四日,村莊恭請神轎安置五營旗儀式
          
      

  舊時同安宮「犒賞兵將」情景


安厝村中山堂
   
村莊集會場所,於民國77年同安宮改建時拆除


典寶溪之演變
         典寶溪,梓官鄉內主要之河川,該流域介於阿公店溪與後勁溪之間,發源於燕巢鄉烏山頂,向西流經大社鄉、高雄市楠梓區轉西北經橋頭糖廠後再轉西行至岡山、橋頭、梓官鄉之交界處折向南,至楠梓援中港附近折向西南入台灣海峽。而蚵仔寮正是典寶溪的最末端,他從以往滿是綠意與活力的自然溪流,在政府驅洪防水的概念下,成了毫無生氣與生物的「大水溝」,以前的典寶溪擁有了許多梓官人的浪漫回憶與感激之情,今日的典寶溪呢?
    原是自然河岸的典寶溪,為防水患,拓寬河道,興建堤防,原始面貌已失,紅樹林也遭移除枯死,動、植物都已遷居,本是有生命的溪流,已成無生命的排水溝渠。扼腕!遺憾!感慨!
    曾是鐵繡水時常污染的典寶溪,經過政府的大力整頓及社區水環境河川巡守隊的努力,近年來未再呈現,但願長長久久清澈,生物活蹦亂跳,人們也能享受溪中划舟的樂趣,欣賞河海交會的生命詩歌!(資料來源:高雄縣梓官鄉蚵仔寮文化協會所製作的《梓官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系列》)
 
生命力逐漸凋零的典寶溪      

毫無生命力的典寶溪-今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